中国管理会计人才忧思录
摘要:
“我国财务会计从业者面临着向管理会计转型的巨大挑战。”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下称“中航工业”)副总经理顾惠忠近日向《中国会计报》记者表示。
事实上,无论是实务界还是理论界,管理会计人才缺乏的现状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强烈关注。
管理会计人才缺口巨大
很显然,顾惠忠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思考由来已久。
他向记者讲述了一个故事。波音、空客等大型航空制造企业每年都会进行全球采购,他们会在统一的标准下,对来自中国、日本、欧洲、美国等国家或者地区企业提供的产品进行综合评价,以确定**的产品。
“大家可能都认为中国产品会在价格上具有较大优势,因为中国劳动力成本低。”顾惠忠说。但事实上,中国企业有的产品报价比其它国家或地区的企业报价高。
为什么会如此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企业的成本预测比别人高,产品报价就比别人高,从而导致订单丢失。这实际上就反映出我国管理会计人才的缺乏。”顾惠忠得出了这个令人深思的结论。
无独有偶。某机械加工企业,其产品远销欧美,享有盛誉,在同行中居于**地位。但就是这样的企业,由于没有管理会计人才,使其成本核算滞后、不准确,造成其老板实际上不知道准确的成本是多少,心里边只有一个概略的数字。多次在国外投标竞价时,面对来自国内外厂商的压价竞争,快速准确的报价往往成为制胜的关键,而这位老板由于不能快速地获得成本数据,为此丢了不少生意。
事实上,相对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在我国的认知度和影响力相对较弱。据初步统计,国内企业超过85%的财务人士担任财务会计(核算会计)职位,他们80%以上的时间用于记录与核算,充当着“账房先生”的角色,大多数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会计师。
在国外,管理会计的理念和应用已非常广泛,高级管理会计人才受到世界500强企业的大力推崇。
“中国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正遭遇困境”
胡玉明表示,基于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的特殊性,国内外管理会计研究文献都指出管理会计的实证研究缺少像财务会计和财务学那样的“公开数据”。由于缺乏“公开数据”,需要通过案例或实地研究、实验研究(包括行为研究)和调查研究(问卷与访谈)等方法获得相关数据。
“即便通过各种方法或渠道获得数据,这些数据的可信度和内外部效度可能存在问题,难以通过高等级学术刊物如国际性学术刊物的评审,从而影响研究成果的公开发表,尤其是在国际性学术刊物发表。”胡玉明说。
为了提升在国际性学术刊物发表的概率,管理会计研究者需要细化和强化案例或实地研究、实验研究(包括行为研究)和调查研究(问卷与访谈)设计方案的论证工作,提升其设计方案的质量,提炼研究变量,将定性问题科学、合理地转化为有效的定量数据。
与此同时,管理会计研究者还会碰到社会环境对其研究造成的种种障碍,因为当前社会公众对案例或实地研究、实验研究(包括行为研究)和调查研究(问卷与访谈)还没有足够的理解与支持。
“如此一来,管理会计研究者完成一篇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成果,既费时,又费力。更重要的是,还未必能够发表。”胡玉明表示。
“中国管理会计研究还是教授干的事情”
在中国,许多管理会计研究者还需要评职称。基于中国特有环境,大学评职称高低注重论文数量而非质量。“这让大学教师如何做管理会计研究?研究生又如何做管理会计研究?”胡玉明反问记者。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沈艺峰教授十几年前曾经跟我说:做学问是富人干的事情。对此,我的理解是:只有学者解决了温饱问题(包括职称问题),从而,以做学问作为生活的方式,才能享受其乐无穷的研究过程,而不仅仅享受成果。”胡玉明说。
“如果年轻有为的学者愿意加入管理会计研究的行列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总体而言,中国管理会计研究还是教授干的事情。”胡玉明如此总结。
可喜的是,据胡玉明了解,中国已经有些解决基本温饱问题的教授潜心在做管理会计研究,管理会计研究的“学术共同体”正在逐步形成。
注:来源:中国会计报 文章编辑时略有改动